心脏骤停与猝死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亦有区别。首先,心脏骤停是一种循环停止的状态,其转归是存活或死亡;而猝死是一种既定的事实,是已经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其次,心脏骤停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患者自身疾病(心源性疾病、非心源性疾病、疾病终末期)和外部因素(如创伤、溺水、自杀等);而猝死属于不能预期的突发事件导致的自然死亡,只能因自身疾病引起。再次,心脏骤停的定义对发病前状态和时限没有要求,而猝死则限定为急性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多为1小时)内发生的死亡。
非常感谢陈玉国教授、徐峰教授团队,为编写中国人自己的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而付出努力。我们终于拥有一份鞭策自己的开展心脏骤停和急救知识普及的数据! 本学习笔记主要来源于读二位教授编著《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的读后感及原文引用,供热爱及积极参与心肺复苏公众教育的同仁共同学习探讨。
心脏骤停是医学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过去20年里,我国心脏骤停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日渐加重。因此,充分认识心脏骤停现状、加强防治可不容缓。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又称心搏骤停、心跳骤停、心脏停搏,是指心脏正常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中止,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中断。此时如能得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等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则患者有可能恢复自主循环,否则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按照国际惯例,根据发生地点不同,心脏骤停分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和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IHCA)。OHCA是指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例如家庭或公共场所;IHCA是指发生在医院内的心脏骤停,包括急诊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普通病房、手术室、门诊和医院其他区域。
猝死(sudden death, SD)是指在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或疾病并未严重到可预测突发死亡的个体中,急性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发生的非外伤性、不可预期的自然死亡。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来确定从发病到死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被认定为猝死,1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均有提及,其中1小时的应用更为普通。猝死的多种病因中,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比最大,为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亦称心源性猝死。SCD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属非外伤性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与猝死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亦有区别。首先,心脏骤停是一种循环停止的状态,其转归是存活或死亡;而猝死是一种既定的事实,是已经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其次,心脏骤停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患者自身疾病(心源性疾病、非心源性疾病、疾病终末期)和外部因素(如创伤、溺水、自杀等);而猝死属于不能预期的突发事件导致的自然死亡,只能因自身疾病引起。再次,心脏骤停的定义对发病前状态和时限没有要求,而猝死则限定为急性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多为1小时)内发生的死亡。